客房預訂
? 預訂

酒店地圖

酒店地圖

周邊景點

歷史:園主何芷舠,其家族為與北洋大臣李鴻章、光緒帝師孫家鼐進退與共的姻親三大家族,他從湖北漢黃德道臺任上壯年致仕,歸隱揚州,于光緒九年巨資良材建造大型私家住宅園林。該園建筑布局由園居、東西花園、片石山房組成環環相扣、內外有別、中西合璧、居游兩便的人居環境,中國私家園林的建筑審美和居游功能在此達到高度和諧與極至完美。何園有冠蓋中國造園藝術的四個“天下第一”,其中特色建筑之冠——享有“天下第一廊”美譽的1500米復道回廊,構成園林建筑四通八達之利與回環變化之美,在中國園林 ...[進入]

四季假山個園以假山堆疊精巧著名。假山采取分峰疊石的手法,運用不同的石頭,表現春夏秋冬四季景色,號稱“四季假山”,游園一周如歷春夏秋冬四季,為國內孤例,是揚州園林中最具特色的一景。個園假山,一部分用黃山石疊成,山腹中有曲折磴道,盤旋到頂,這是北派的石法;一部分用太湖石疊成,流泉倒影,逶迤一角,是南派的石法。這兩種疊石的方法,意味著山水畫的南北之宗,統一在一個園子里,構成個園假山的獨特風格。宜雨軒園的正前方為“宜雨軒”,四面虛窗,可一覽園中全景,園的后方為抱山樓,樓上下各 ...[進入]

冶春即冶游,男女在春天里外出游玩叫冶春。狹長的瘦西湖從冶春園南面而過,臨湖筑有草廬水榭,古樸清雅。憑欄觀景,湖水漣漪。園內還陳列著數萬盆揚派盆景,數千尾各色金魚,以及各種名貴的島雀、花木,更添滿園春色。這里園林和茶肆結合,在此游園、賞景、品茗、小吃,既領略了當地民間的鄉風習俗,亦享受了古樸風情的自然樂趣。原為清詩人王漁洋結社吟詩之地,原址在虹橋西。今園始建于清末民初,南臨清流,北枕低埠。有水繪閣、問月山房、香影廊等建筑。冶春園中的冶春茶社是揚州著名的茶社,相傳始為清高 ...[進入]

樓上懸清代錢詠所書“二分明月樓”匾額。園中有迎月樓、夕照樓、梅溪吟榭等建筑,匾額楹聯皆為金農、鄭板橋等名家手跡。至今園內有井一口,井欄上刻“道光七年杏月員置”,鐫刻了園史的真實。主樓寓園中懸清代詩人錢泳書匾“二分明月樓”。折角向東有黃石山一座,在山上依山勢筑東閣三間,西向主樓和東部夕照閣相連,這樣明月西沉時可依閣送月;西南角又置迎月樓三間,與東閣正好錯開,又能遙遙相望,這樣月上東山時可在閣中迎月。全園布置緊扣一個“月”字,眾多姿態各異的月亮橋、月亮門、月亮窗遍布其中, ...[進入]

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年間(公元457年—464年)而得名。1500余年來,寺名多有變化,清代因諱“大明”二字,一度沿稱“棲靈寺”,乾隆三十年皇帝親筆題書“敕題法凈寺”。1980年,大明寺恢復原名。寺內前院有一株高丈余的瓊花樹,樹葉繁茂,春天花開白如玉盤,有“揚州瓊花,世間無雙”之譽。唐代鑒真大師曾主持此寺,傳經講律。今大明寺內的鑒真紀念堂為唐代風格建筑,于1963年鑒真圓寂1200周年時奠基,1973年建成,正殿須彌座上供奉的以干漆夾貯制作的鑒真坐像,閉目 ...[進入]

高旻寺景區有寺院和行宮兩部分。乾隆六次南巡,均曾于高旻寺行宮中駐蹕。寺廟現存古建筑有老禪堂、念佛堂、藏經樓、玉佛堂、西樓、水架涼亭和寮房等。歷史:傳高旻寺創建于隋代,屢興屢廢,且數易其名,清初重建為行宮。康熙四十二年(公園1703年),康熙第四次南巡揚州時,曾登臨寺內天中塔,極頂四眺,有高入天際之感,故書額賜名為“高旻寺”。康熙第五、六次南巡,乾隆的六次南巡,均曾駐蹕于高旻寺行宮。1990年新建禪堂一座,高18米,呈不等邊八面體近圓結構,建筑面積365平方米,外觀雄偉 ...[進入]

瓊花是一種具有傳奇色彩的花卉。瓊花原物現今雖已不存,但長期以來,揚州人民約定俗成,已把聚八仙花視為瓊花。瓊花觀作為千年古道觀,歷經興衰滄桑,作為揚州著名道觀和著名的歷史文化遺跡,始終享有崇高的地位。現觀內的古建筑有由淮南節度使高駢于唐僖宗中和二年(公元882年)所建三清殿、歐陽修所建“無雙亭”和一座玉鉤古井。傳說:瓊花觀和瓊花有著解不開的淵源。漢代揚州城東曾有一株瓊花,當時有人特為之建“瓊花觀”。相傳隋煬帝下揚州也是為了觀賞瓊花。宋朝歐陽修做揚州太守時,又在花旁建“無 ...[進入]

為“揚州二十四叢林”之一,始建于明朝,是揚州古城區現存規模的、建筑群保存完整的寺廟之一。其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山門殿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和藏經閣等古建筑,清學者阮元曾在寺內保存有宋代石刻“三公石”,院內還存古銀杏一株。現寺內建有揚州民間收藏展覽館,展出的收藏品有火花﹑煙標﹑票券﹑雨花石和民間古床等。交通位于揚州老城區北,毗鄰個園。坐公交游1、游2到個園下,步行前往。門票5元。[進入]

此寺融合了伊斯蘭建筑和我國古代建筑的風格特點。在興建此清真寺時就按鶴的形體從“嘴”到“尾”布局。大門對面原有照壁墻為“鶴嘴”(1958年拆毀);寺門是仿唐建筑,翹角牌樓,猶如鶴首昂起;從寺門至大殿,是一條狹長彎曲的甬道,形似鶴頸;大殿相當于鶴身。大殿南北兩側有飛檐起翹的半亭,如同鶴翼(南側半亭即望月亭,北側半亭已圮);大殿后左右兩側庭院,有古柏兩株,謂之鶴足。殿后原臨河,遍植竹篁,形如鶴尾(填汶河筑路后竹篁不存);大殿前,左右兩側各有水井一眼視為鶴目。每逢伊斯蘭教節日 ...[進入]